985考试网 > 教师资格证 > 频道地图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4)

时间:2024-08-07 12:28:01
来源:985考试网

  在数学课堂上,余老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七嘴八舌”的议论,从中发现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形成了一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列对余老师教学行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余老师善用信息技术

  B.余老师注重改革创新

  C.余老师善于教学重构

  D.余老师勤于教学反思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职业理念教育观知识点。

  B选项,注重改革创新,题干中余老师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以知识和能力为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正体现了这一点。

  C选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说明老师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该项说法正确。

  D选项,善于教学重构,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要求。该项正确。

  A选项,“善用信息技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来丰富和创新课堂教学,题干内容并未直接体现余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做法。

  综上,BCD三项均在题干中有所体现,而A选项题干中并未涉及,故此题选A。

  把行为后果是否损害自身的利益作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前道德水平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以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水平,并将道德认识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细分为两个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的儿童还没有社会规则的概念,只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题干中以自身行为后果是否损害自身利益作为判断标准是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典型特点,这一阶段又被称作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属于前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习俗水平的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的道德定向阶段。前者的评判标准是行为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到别人的赞扬,后者的评判标准则是法律法规等明文规定。

  C选项,后习俗水平的儿童则履行的是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也分为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前者在判断道德行为时,认为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后者在判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即普世的良心。

  D选项,前道德水平又称作自我中心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其中一个阶段。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把成人说的等同于自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己的延伸。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择A选项。

  曾老师特别关心学生,只要学生有需求无论什么愿望都有求必应,其做法()的德育原则。

  A.违背了疏导原则

  B.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

  C.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D.遵循了平行教育原则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教师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题干中,曾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但尊重学生要适度,还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因此,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C选项正确。

  A选项,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该老师的做法没有体现疏导原则。

  B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该老师的做法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D选项,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教育原则,即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他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必要的制度和纪律,以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主张建立教师集体,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教育法”。该老师的做法没有体现平行教育原则。

  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下列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

  A.夸美纽斯所倡导的“泛智课程”

  B.赫尔巴特根据人的“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

  C.斯宾塞根据功利主义原则设置的课程

  D.卢梭的自然教育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是指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选项ABC,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古代的“七艺”,大概是最早形态的学科课程。近代以来,像夸美纽斯所倡导的“泛智课程”,赫尔巴特根据人的“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根据功利主义原则设置的课程,都属于学科课程。

  选项D,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使儿童从社会的束缚与压抑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倡导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作用不是告诉学生某个真理,而在于教他们怎样去发现真理,主张将儿童放归大自然,在自然界中通过锻炼、劳动和观察事物来发现和学习。

  因此,选项ABC都属于学科课程,选项D是活动课程,故本题选D。

  ()主张一切学习经验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操作机会。

  A.选修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的实施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内容属性,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选项A,选修课程主要指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

  选项B,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选项C,隐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这一词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选项D,学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

  根据题干描述,活动课程关注儿童的直接经验,认为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并为学生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属于活动课程的概念。而选项A、C、D三项为无关项,故本题选B。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这种观点意味着课程即()。

  A.课程即教学科目

  B.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D.课程即学习经验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定义。

  选项A,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课程有六艺,欧洲中世纪的七艺。这都是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与题干不符,错误。

  选项B,鲍尔斯、金蒂斯认为课程即文化再生产,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使再生产出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规定所教的知识、技能,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课程,换言之,课程就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与题干不符,错误。

  选项C,以弗雷尔为代表的激进教育专家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建议,课程应该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与题干不符,错误。

  选项D,杜威提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因为经验是在学生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反思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现实或要掩饰行为。题干中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而非教师的传授,因此体现的是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正确。

  故本题选D。

  关于新课改的教学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B.教学从“关注人”转向“关注学科”

  C.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D.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选项A,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选项B,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选项C,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选项D,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选项ACD正确,B选项错误。

  有家长建议共同出钱设立“家长奖励基金”,奖励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三名的学生,班主任老师采纳了家长的建议。上述家长和老师的做法()。

  A.正确,适度度的物质奖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B.正确,家长奖励基金是家长自愿行为,与学校无关

  C.不正确,物质奖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D.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题干中用物质奖励来激励考试优异的学生,评价标准单一,违背了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故答案选择D。

  数学课上,林老师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解题。林老师的做法()。

  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B.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D.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答案】A。解析: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题干中,林老师让全班同学按照自己的方式解题,违背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B选项,题干所述未体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C选项中学生发展的整体性与题干不相符。

  D选项中的独立性跟题干所述问题无关。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