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主任将差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并且留出2米距离与前面隔开,这种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对差生的管理
B.这一行为体现了对差生的歧视
C.体现教育公平
D.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后进生教育方式与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选项A、选项B,面对后进生教师应该做到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持之以恒的教育等。题干中老师安排差生到最后一排且留出2米的距离,是对于学生的一种歧视和侮辱,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不是正确对待后进生的方式。故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C、选项D,素质教育内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题干中教师只面向部分学生,没有符合多数学生的利益。缺乏教育公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故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该老师做法体现了对于学生的歧视以及缺乏教育公平,故此题选择B。
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意志不强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的识记情况。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题干中“好心办了坏事”说明小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做的事却成了坏事,他自己不知道做的这个事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上的问题,认识不到怎么做好、怎么做不好才导致好心办坏事。故此题选C。
学生能够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面积,这些知识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感性知识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的类型。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具有动态性质。题干中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间接地推测出答案,涉及的是如何计算面积,也就是怎么做的知识,这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B选项正确。
某老师在分班时,让成绩好的学生坐前边,让成绩差的学生坐后边,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
A.关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A选项,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B选项,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C选项,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D选项,为人师表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题干中的教师没有遵循教书育人的要求,故本题选择C选项。
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列属于“为人师表”的要求的有()。
A.尊重学生人格
B.实施素质教育
C.自觉抵制无偿家教
D.衣着得体,语言规范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为人师表的内涵。
“为人师表”的内容主要为: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尊重学生人格是关爱学生的表现,实施素质教育是教书育人的表现,故排除ABC,本题答案选择D。
下列职业道德规范中,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是()。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教书育人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C选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爱国守法
D.终身学习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08年版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选项A,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选项B,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选项C,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选项D,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题干中,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故本题答案选择C。
教室里的电灯灭了后,学生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属于()。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像
D.感觉补偿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学中感觉的规律。感觉规律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补偿等。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于感受器后,感觉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像。教室里的电灯灭了后,学生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属于感觉规律中的感觉后像。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对同一感受器持续作用,使感觉阈限发生变化,导致对后来的刺激物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各种感觉都有适应现象,如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听觉适应、皮肤觉适应、嗅觉适应和味觉适应等。与题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B选项,感觉对比是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感觉的对比可以分为同时对比现象和继时对比现象。与题干表述的不符,故排除。
D选项,感觉补偿是指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使其他感觉的能力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如:盲人的耳朵更加灵敏。与题干表述不符,故排除。
综上,ABD三项均与题干思想表述不符,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教师通过记录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来研究攻击性和性别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
A选项,个案法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B选项,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
C选项,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D选项,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题干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记录来进行研究,属于观察法。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