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苏州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
A. 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B. 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 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D. 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2. 某校初三(8)班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C.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 惟妙惟肖的泥塑艺术
3.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论述了某一朝代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转折意义:“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这个朝代是( )
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清朝
4. 从图一到图二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图一开元通宝 图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 自然物品向人工铸造演变B. 货币形制从杂乱走向统一
C. 铸币大权从地方收归中央D. 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飞跃
5. 1269年,忽必烈下令创制能“译写一切文字”的蒙古新字。八思巴综合藏文字母、蒙古语和汉语语音创制出41个字母,被称为八思巴文,通行全国。八思巴文是( )
A. 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B. 统一蒙古草原时创制
C. 人类初次尝试“书同文”D. 唯一通行全球的文字
6. 以下为晚清洋纱进口价格(按包计)数据柱状图,这一现象( )
A. 说明外国商品竞争力弱B. 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C. 表明列强放松经济侵略D. 导致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7. 1916年9月,某刊物多次在《申报》刊登广告,称“凡读过本志的人,都知道本志是时常要求进步的”,还有诸如“改造国民思想,提倡文学革命”等令读者眼前一亮的广告词。这“一份唤醒沉睡中国的名刊”是( )
A. 《国闻报》B. 《民报》C. 《新青年》D. 《生活》
8. 据学者研究,某一时期,红军运用当地的驿站系统形成了两条传递指令和情报的交通网络:遵义—凤冈—湄潭—赤水、遵义—土城—古蔺—叙永。这最可能是在下列哪一时期( )
A. 1924—1927年B. 1927—1931年C. 1934—1936年D. 1937—1945年
9. 1936年12月17日,周恩来与张学良长谈至深夜,张学良同意放蒋。18日,周恩来与杨虎城会晤,杨虎城说:“共产党置党派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既然张副司令同中共意见一致,我无不乐从。”周恩来的努力( )
A. 促使张、杨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B.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 使蒋介石放弃了反共立场
10. 这枚邮票意在展示( )
A. 东北抗联的艰苦抗战B.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
C. 海外华侨的无私奉献D.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11.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体与会同志提出了“四不两少”的要求: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平列。这些规定( )
A.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D. 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2. 读下表,国家实行的这项政策是( )
时间 | 对象 | 措施 | 年息 |
1956.7-1966.9 | 公私合营企业私股股东 | 发放股息 | 5厘 |
A. 减租减息政策B. 手工业合作化C. 赎买政策D. 扩大企业自主权
13.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后,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其中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是( )
A.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B. 建成武汉长江大桥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4. 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想20世纪末,为了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 推进民主改革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 西部大开发
15. 这是一部人类早期的法典,其序言称法典制定者为“巴比伦之太阳”,并阐明制定法典的目的是使“公道与正义流传国境,并为人民造福”,反映了朴素的法律价值观。这部法典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B. 《十二铜表法》C. 《查士丁尼法典》D. 《拿破仑法典》
16. 13世纪,西欧市民阶级以一种近乎迷信的尊敬守护领主颁发的“特许状”,将其镌刻在城市的重要场所,或者藏在保险柜里再加上三道锁。如果领主出现违反特许状的情况,特许状可以为他们的反抗辩护。由此可见特许状( )
A. 是城市自由和自治权的保障B. 明确了领主对市民的土地分封
C. 使市民完全摆脱了领主控制D. 是市民在庄园法庭维权的依据
17. 1498年5月,达·伽马船队到达印度半岛西南的古里,标志着全球东西航路就此连成一片。古里居民告诉他们,约在80年前有一些“秦”人来过这里贸易。由此可推断( )
A. 秦朝与印度的联系紧密B. 郑和航海早于新航路的开辟
C. 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D. 达·伽马最早接触印第安人
18. 从一个“幽灵”的出场开始,随之转向辽阔恢弘的世界场景:新大陆的发现,运河的开拓;然后再伴着隆隆的机车轮声,转回到欧洲大工业时代的工厂——通红的火炉、轰鸣的机器、挥汗如雨的工人、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这部波澜壮阔交响乐风格的著作是( )
A. 《独立宣言》B. 《人权宣言》C. 《英雄交响曲》D. 《共产党宣言》
19. “人们不要忘记,拿破仑终于葬身在大海的深渊。我相信,谁要想在南美洲谋求王位的宝座,也一定是同样的下场。”说这番话的应是( )
A. 克伦威尔B. 罗伯斯庇尔C. 华盛顿D. 玻利瓦尔
20. 1852年至1855年间,法国阿歇特出版社将厚重的文学书籍改良成可随身携带上火车阅读的规格。这一新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铁路时代的到来B. 内燃机的发明C. 电气时代的到来D. 垄断组织的形成
21. 1932年,英国“朝圣者基金会”在全国调查失业情况得到的这些数据表明( )
区域 | 失业率 |
东南部经济中心 | 14.3% |
中部工业重镇米德兰 | 20.1% |
威尔士、苏格兰、英格兰东北部和西北地区 | 25% |
A 经济大危机冲击英国经济B. 英国东南部经济开始复苏
C. 英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D. 英国城市人口涌向了农村
22. 下列是欧美士兵战争期间写给家人的书信概要,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史料价值的是( )
A. 家书中描写了1914年圣诞节休战的英军与德军士兵
B. 英国女性信中说她家附近美国驻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C. 法军士兵在凡尔登战役中幸存,给妈妈写信报平安
D. 美军士兵信中说他们到达欧洲,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23. 1961年,德国通过《社会救助法》,1963年,又实施了老年补贴制度。1970年,英国颁布《国民保险法和家庭补贴法》,1975年,英国颁布《儿童补贴法》,以儿童补贴制度代替家庭补贴制度。由此可见,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 )
A. 向计划经济模式转型B.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C. 妇女摆脱了家庭束缚D.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24. 右图是登载在《中国日报》上的漫画。图中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欧洲贸易伙伴惊恐万状。其体现的是( )
A. 逆全球化思潮B. 冷战对抗盛行C. 美欧关系恶化D. 贸易壁垒消失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6分,第28题7分,共26分。
25. 我国是世界农业三大起源地之一,有延绵至今一万年的农耕文明。我国的农耕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以下材料摘编自李军《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的“三次引种高潮”》。
材料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之后,葡萄和首蓿是引种的典型品种。中唐之后,西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作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径。北宋时占城稻引入福建地区,在江南地区迅速推广。东南沿海贸易随全球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更加繁盛,非洲与美洲的作物辗转传入我国。玉米、番薯与马铃薯是这一时期引种的高产作物,既可以作为粮食作物的补充,更适合作为救荒的物种。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具有积极作用。
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我国农作物体系“三次引种高潮”发生的三个历史时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域外作物引入主要路径的原因。
(3)指出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产生的积极作用。
26. 根据下列大事年表,完成下列任务。
时间 | 事件 |
1945年8月 | 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 |
1946年1月 | 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政协决议 |
1946年6月 |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
1946年6月—1947年6月 | 人民解放军打退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
1947年夏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1947年10月 |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土地改革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三大战役 |
1949年4月 |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
(2)据材料将人民解放战争分成若干阶段,写出每个阶段名称。
(3)提取材料中的信息,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7. 文学之花为时代而绽放。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教皇和主教、教士在地狱的第四层互相辱骂;在地狱的第七、八层,暴君、独裁者以及买卖圣职的教皇在这里遭受酷刑。但丁对天堂充满向往,对世俗之爱又难以割舍。 | |
巴尔扎克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高布赛克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中产者,他对攒钱到了丧心病狂和灭绝人性的地步,带有原始积累的特征;葛朗台守财却还会生财,从事土地买卖,敢于进行商业证券的投资,是资本主义发展从初期到中期过渡阶段的典型。 | |
(1)但丁憎恶哪些黑暗势力的统治?眷恋“世俗之爱”是当时什么思潮的体现?《神曲》表达了形成中的哪一阶级的情感与理想?
(2)巴尔扎克的创作正处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时期?与《神曲》相比,他的作品有什么突出特点?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苏联的修补与解体】
赫鲁晓夫 | 勃列日涅夫 | 戈尔巴乔夫 | |
经济 | 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 推行“新政策” | 急迫的经济改革,很快失败 |
政治军事 |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 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 |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
结果 |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 苏联解体 |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整理
(1)据材料,指出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结果。分析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哪些措施导致苏联解体。
【东欧的困境与剧变】
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促成的,长期以来苏联模式的困扰和要求改革的潮流的矛盾、苏联的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独立自主的矛盾是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两对矛盾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2)据材料,概括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与外部原因。
【中国的坚守与特色】
坦率地讲,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经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A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6分,第28题7分,共26分。
【25题答案】
【答案】(1)时期:西汉、北宋与明清时期
(2)原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朝海外贸易繁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作用: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提升经济价值
【26题答案】
【答案】(1)事件: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阶段: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自卫反击;战略进攻;战略决战
(3)政治: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争取到了广泛的政治支持
经济: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翻身农民踊跃支持解放战争
【27题答案】
【答案】(1)黑暗势力:教皇;主教;暴君;独裁者。
思潮:人文主义。
阶级:资产阶级。 (2)时期:过渡(社会转型)时期。
特点:人物描写具有典型性;再现社会现实(现实主义)。
【28题答案】
【答案】(1)结果:没有突破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
措施: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
(2)根源:苏联模式与改革的矛盾
外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