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
A. 石器时代B. 青铜时代C. 铁器时代D. 蒸汽时代
2. 小郑同学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时,设计了一张资料卡(见下图)。据此推测,他学习的是( )
A. 商鞅变法B. 孝文帝改革C. 戊戌变法D. 王安石变法
3.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政令:让士兵还乡务农;奖励从事农业生产;鼓励生育,对增添丁口者给以免服徭役二年的优待。以上政令内容体现出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 以法治国B. 休养生息C. 垦边屯田D. 闭关锁国
4. 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
A. 环境保护B. 理论创新C. 文化传承D. 劳动实践
5. 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
A. 削弱皇帝权力B. 杜绝官员贪腐C. 强化中央集权D. 增强地方实力
6.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看法或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隋朝开创科举制B.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C. 郑和七次下西洋D. 京剧是清朝最有影响的戏剧之一
7. 1860年,曾国藩提出:“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主张( )
A.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C. 宣扬民主革命思想D. 开办近代民用工业
8. 召开于1935年的某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该会议的召开地是( )
A. 上海B. 古田C. 遵义D. 延安
9. 20世纪50年代初,鞍山钢铁厂的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多杀敌。”这反映出( )
A. 抗美援朝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B. “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 中国军队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D. “三大改造”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10. 下表中数据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粮食产量(亿斤) | 棉花产量(万担) |
1978 | 1397 | 6095 | 4334 |
1983 | 3121 | 7745 | 9274 |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同学们在参观某展览时看到了如下一组图片。该展览主题最有可能是我国的( )
A. 国防建设B. 农业进步C. 医学突破D. 科技成就
12.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发展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广大奴隶群众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被明目张胆地列为专政对象。雅典一切法制、政策都必须服务于剥削与统治奴隶的最高原则。”该材料意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 是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手段B.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C. 是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结果D. 成为了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13. 若要介绍下图所示封建时代国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选的是( )
A 《荷马史诗》B. 《哈姆雷特》C. 《天方夜谭》D. 《物种起源》
14.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多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亚历山大东征B. 欧洲早期殖民掠夺
C. 美国南北战争D.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5. 绘制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适合下列时间轴的主题是( )
A.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C.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6. 2023年度全球互联网连接情况报告显示,欧洲、独联体和美洲有约90%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而非洲只有37%的人口为互联网用户。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政治制度的差异B. 文明交流不充分
C. 文化传统的不同D. 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党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在制度、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领域不断改革,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为后世取法借鉴,经过4个世纪的创新沉淀,新的“中国人”共同身份认同逐渐产生,“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成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正式奠基。
——摘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秦汉时期有助于中华文明“统一性”奠基的具体举措。
材料二
注:上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纸质残卷。其内容为《论语》和其他诗句等。据考证为唐代西州高昌县12岁学生卜天寿所书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纸质残卷”可用于研究的历史问题。
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造纸技术
材料三 清朝时期,数以万开的汉人至云南、贵州经商、开矿,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康熙年同。上百万人迁徙到云南、贵州等省,冒着瘴疠之气,开发出肥沃的谷地……乾隆时期,缅甸不断侵扰西南土司地区。清朝采取战和并用的策略,促成中缅和好,巩固了边境。
——摘编自潘岳等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18. 在近代反抗列强侵略的英勇斗争中,湖南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斗争活动简表
时间 | 斗争活动 | 参与群体 | 结果 |
鸦片战争期间 | 湖南营兵数千人开赴广州,在乌涌等地抗击英军 | 营兵 | 失利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湘军在辽东半岛的牛庄、营口、田庄合等地抗击日军 | 湘军 | 溃不成军 |
五四运动期间 | 长沙爆发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的反帝爱国斗争,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积极参与组织相关活动 | 青年学 生、工人、 部分民众 | 取得当时条件下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
抗日战争期间 | 中共湖南地方各级组织和党员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湖南地区的国共合作和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全民族抗战期间,湖南承担了全国22次正面作战中的6次,平均每年供给壮丁26万多人、军粮1000万担、军布300万匹等 | 全省各族人民、各抗日团体、爱国人士、海外侨胞 | 完全胜利 |
——根据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现代卷)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所采取的斗争方式。
(2)根据材料,概括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参与群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客观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湖南人民反抗列强侵略从失利到完全胜利的历史经验。
19. 新旧职业交替见证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某历史社团就此开展“历史与职业生涯规划”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活动一【“职”起有因】
同学们查阅闵成聿东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整理了以下信息: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人们被分成不同种类的劳动者,从事着不同行业,或畜牧业,或农业,或手工业,或商业……,各种职业应运而生。新职业的产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速了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
(1)根据上述信息,指出社会生产力与新职业产生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职”抒己见】
同学们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了以下图表:
(2)根据上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1852—1910年间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占比发生变化时代背景。列举一个可能产生于该时期的新职业并说明理由。
活动三【“职”引未来】
同学们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
(3)根据活动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考虑的因素。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是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的历史……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总结了20世纪历史发展的三个方面,请任选一个方面作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或说明。(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D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举措: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示例:可用于研究唐代的文化教育。
(3)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经济交流与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18题答案】
【答案】(1)
斗争方式:军事抵抗(如抗击英军、日军)、罢课罢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物资支援等
(2)
趋势:从单一军事力量(营兵、湘军)扩展到全民族各阶层共同参与。
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促使社会各阶层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全民团结抗战
(3)
历史经验:全民族团结抗战(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19题答案】
【答案】(1)关系:相互促进。
(2)背景:工业革命推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职业:汽车装配工;
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需要工人进行汽车零部件组装、整车生产。
(3)因素:职业生涯规划需综合考量时代趋势、家国责任、专业能力、动态变化。
【20题答案】
【答案】
观点:20世纪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
阐述: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如北约与华约对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多极化趋势初现;90年代苏联解体后,欧盟、中国等力量增强,推动多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