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考试网 > 造价工程师 > 频道地图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一)

时间:2020-12-24 18:28:08
来源:985考试网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1)


  某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采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计价方式招标,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了施工合同,合同工期为110天。施工合同中约定:

  (1)工期每提前(或拖延)1天,奖励(或罚款)3000元(含税金)。

  (2)当每项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增加(或减少)幅度超过清单工程量的15%时,调整综合单价,调整系数为0.9(或1.1)。

  (3)发包方原因造成机械闲置,其补偿单价按照机械台班单价的50%计算;人员窝工补偿单价,按照50元/工日计算。(4)规费按人材机费用、管理费和利润之和的4%计取,增值税率为10%。

  工程项目开工前,承包方按时提交了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如图4.1所示),并获得发包方工程师的批准。



a.png


  根据施工方案及施工进度计划,工作B和工作I需要使用同一台机械施工。该机械的台班单价为1000元/台班。该工程项目按合同约定正常开工,施工中依次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工作C施工中,因设计方案调整,导致工作C持续时间延长10天,造成承包方人员窝工50个工日。

  事件2:工作I施工开始前,承包方为了获得工期提前奖励,拟定了工作I缩短2天作业时间的技术组织措施方案,发包方批准了该调整方案。为了保证质量,工作I时间压缩2天后不能再压缩。该项技术组织措施产生费用3500元。

  事件3:工作H施工中,因劳动力供应不足,使该工作拖延5天。承包方强调劳动力供应不足是因为天气过于炎热所致。

  事件4:招标文件中工作G的清单工程量为1750m3(综合单价为300元/m3),与施工图纸不符,实际工程量为2200m3。经承发包双方商定,在工作G工程量增加但不影响因事件1~3而调整的项目总工期的前提下,每完成1m3增加的赶工工程量按综合单价60元计算赶工费(不考虑其他措施费)。上述事件发生后,承包方及时向发包方提出了索赔并得到相应的处理。

  问题:

  1.承包方是否可以分别就事件1~事件4提出工期和费用索赔?说明理由。

  2.事件1~事件4发生后,承包方可得到的合理工期补偿为多少天?该工程项目的实际工期是多少天?

  3.事件1~事件4发生后,承包方可得到总的费用追加额是多少?

  (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以“元”为单位,结果取整。)

  问题1:

  事件1承包方可以提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理由:设计方案调整而导致工作C持续时间延长,属于发包方的责任,承包方损失应由业主承担,工作C持续时间延长10天,其总时差为7天,超过了工作C的总时差。

  事件2承包方不可以提出费用索赔和工期索赔。

  理由:承包采取技术组织措施赶工期是为了获得工期奖励。因此增加的费用应由承包方承担

  事件3承包方不可以提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理由:天气过于炎热属于不可抗力,人员窝工属于承包人应承担的责任,H工作的总时差为23天,延误5天未超过其总时差。

  事件4承包方可以提出费用索赔,不能提出工期索赔。

  理由:清单工程量与图纸不符是发包方应承担的责任,发包方要求承包方赶工以保证不因工程量增加而影响项目总工期,承包方由此发生的赶工技术组织措施费应由发包方承担。

  问题2:

  承包方可得到的合理工期补偿为3天。该工程项目的实际工期为111天。

  问题3:

  事件1:

  人工窝工补偿:50×50=2500元

  工作I机械闲置补偿:1000×50%×10=5000元

  合计:(2500+5000)×(1+4%)×(1+10%)=8580元

  事件4:

  工作G平均每天完成:1750÷35=50m3

  G工作增加工作量:(2200-1750)÷50=9天

  增加工程款:[1750×15%×300+(2200-1750×1.15)×300×0.9]×(1+4%)×(1+10%)=148005元

  由于发生事件1、2,G工作需赶工完成8天工作量发生赶工费:8×50×60×(1+4%)×(1+10%)=27456元

  承包方可获得的奖励工期为:110+3-111=2天

  奖励费用:3000×2=6000元

  所以,承包方可得到总的费用追加额为:8580+148005+27456+6000=190041元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2)


  2019年初,某业主拟建一年产15万t产品的工业项目。已知2016年已建成投产的年产12万t产品的类似项目,投资额为500万元。自2016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造价指数递增3%。

  拟建项目有关数据资料如下:

  1.项目建设期为1年,运营期为6年,项目全部建设投资为700万元(含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50万),预计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为6年,残值率为4%,固定资产余值在项目运营期末收回。

  2.运营期第1年投入流动资金150万元,全部为自有资金。

  3.在运营期间,正常年份每年的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不包含销项税),经营成本为350万元(含进项税30万),增值税税率为10%,增值税附加税率为10%,所得税率为25%,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为6年。

  4.投产第1年生产能力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60%,营业收入与经营成本也为正常年份的60%。投产第2年及第2年后各年均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问题:

  1.试用生产能力指数法列式计算拟建项目的静态投资额。

  2.列式计算项目运营期各年应缴纳的增值税及增值税附加。

  3.列式计算项目运营期第1、2年的净利润。

  4.列式运营期第6年的净现金流量。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问题1:

  拟建项目的静态投资额=500×(15/12)1×(1+3%)3=682.95万元

  问题2:

  运营期第1年应纳增值税=1000×60%×10%-30×60%-50=-8.00万元

  运营期第1年增值税附加税=0

  运营期第2年应纳增值税=1000×10%-30-8=62.00万元

  运营期第2年增值税附加税=62×10%=6.20万元

  运营期第3-6年应纳增值税=1000×10%-30=70.00万元

  运营期第3-6年增值税附加税=70×10%=7.00万元

  问题3:

  固定资产年折旧=(700-50)×(1-4%)/6=104.00万元

  运营期第1年利润总额=1000×60%-(350-30)×60%-104=304.00万元

  运营期第1年净利润=304-304×25%=228.00万元

  运营期第2年利润总额=1000-(350-30)-104-6.2=569.80万元

  运营期第2年净利润=569.8-569.8×25%=427.35万元

  问题4:

  运营期第6年利润总额=1000-(350-30)-104-7=569.00万元

  运营期第6年所得税=569×25%=142.25万元

  运营期第6年的现金流入

  现金流入=营业收入(不含销项税)+销项税+补贴收入+回

  收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1000+1000×10%+(700-50)×4%+150=1276.00万元

  运营期第6年的现金流出

  现金流出=建设投资+流动资金+经营成本(不含进项税)+

  进项税+增值税+增值税附加+维持运营投资+调整所得税=(350-30)+30+70+7+142.25=569.25万元

  3净现金流量

  运营期第6年的净现金流量=1276-569.25=706.75万元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3)


  背景:

  某新建建设项目的基础数据如下:

  1.项目建设期2年,运营期8年,建设投资4000万元,除300万形成无形资产外,其余全部形成固定资产。

  2.项目建设投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贷款,贷款总额为2000万元,贷款年利率7.2%(按月计息),贷款在运营期前5年等额本息偿还。自有资金和贷款在建设期内均衡投入。

  3.项目固定资产使用年限10年,残值率5%,直线法折旧。

  4.无形资产在运营期均匀摊销。

  5.项目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250万元由项目自有资金在运营期第2年投入。

  6.项目运营期达生产年份不含税销售收入为900万元,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6%。增值税附加按增值税的10%计取。项目达产年份的经营成本为260万元(含进项税60万元)。所得税率为25%。

  7.运营期第1年达到设计产能的80%,该年的营业收入、经营成本均为正常年份的80%,以后各年均达到设计产能。

  8.在建设期贷款偿还完成之前,不计提盈余公积金,不分配投资者股利。

  9.假定建设投资中无可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上述其他各项费用及收入均为不含增值税价格。(不考虑公积金、公益金的提取及投资者股利分配)

  问题:

  1.列式计算项目建设期贷款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额。

  2.列式计算年折旧费、摊销费、固定资产余值、项目运营期第1年的总成本费用(不含增值税)。

  3.列式计算项目运营期第1年的净利润及所得税。

  4.列式计算项目投入使用第2年项目公司应偿还银行的本金和利息,判断是否满足还款要求。

  5.列式计算项目运营期第2年的资本金净现金流量。(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问题1

  年实际利率=(1+7.2%/12)121=7.44%

  建设期第1年贷款利息=1000/2×7.44%=37.20(万元)

  建设期第2年贷款利息=(1000+37.2+1000/2)×7.44%=114.37(万元)

  建设期贷款利息=37.20+114.37=151.57(万元)

  固定资产总投资=4000+151.57=4151.57(万元)

  问题2

  年折旧费=(4000-300+151.57)×(1-5%)/10=337.10(万元)

  年摊销费=300/8=37.50(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4000-300+151.57)×5%+(10-8)×337.10=916.78(万元)

  运营期第1年的利息支付=(2000+151.57)×7.44%=160.08(万元)

  总成本费用=(260-60)×80%+337.10+37.50+160.08=694.68(万元)

  问题3

  运营期第1年的利润总额=900×80%-694.68-(900×16%-60)×80%×10%=18.60(万元)

  运营期第1年的所得税=18.60×25%=4.65(万元)

  运营期第1年的净利润=18.60-4.65=13.95(万元)

  问题4

  运营期前5偿还银行的本息和=(2000+151.57)×(1+7.44%)5×7.44%/[(1+7.44%)5-1]=530.94(万元)

  运营期第1年的利息支付=(2000+151.57)×7.44%=160.08(万元)

  运营期第1年偿还的本金=530.94-160.08=370.86(万元)

  运营期第2年的利息支付=(2000+151.57-370.86)×7.44%=132.48(万元)

  运营期第2年偿还的本金=530.94-132.48=398.46(万元)

  运营期第2年的利润总额=900-200-337.10-37.50-132.48-(900×16%-60)×10%=184.52(万元)

  运营期第2年的净利润=184.52×(1-25%)=138.39(万元)

  运营期第2年可用于偿还银行本金资金为=337.10+37.50+138.39=512.99>398.46,故可满足还款要求。

  问题5

  现金流入=900+900×16%=1044.00(万元)

  现金流出=398.46+132.48+250+200+60+(900×16%-60)+(900×16%-60)×10%+184.52×25%=1179.47(万元)

  净现金流量=1044-1179.47-135.47(万元)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4)


  某企业拟新建一化工产品生产项目,其中设备从某国进口,重量700吨,装运港船上交货价为420万美元,国际运费标准为550美元/吨,国际运输保险费率为3‰,银行财务费率为5‰,外贸手续费率为1.5%,关税税率为22%,进口环节增值税的税率为17%,银行外汇牌价为1美元=6.7元人民币,该设备国内运杂费率为3.5%。项目的建筑工程费用为2500万元,安装工程费用为17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为工程费用的20%,基本预备费费率为工程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的5%,建设期价差预备费为静态投资的3%。项目建设期1年,运营期6年,项目建设投资全部为自有资金投入,预计全部形成固定资产,其中包含13%可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可使用年限为8年,按直线法折旧,残值率为4%,固定资产余值在项目运营期末收回。运营期第1年投入流动资金1350万元,全部为自有资金,流动资金在计算期末全部收回。项目运营期第1年即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在运营期间,每年的含税营业收入为7500万元,其中销项税额为900万元,经营成本为2800万元,其中进项税额170万元,增值税附加税率按应纳增值税的12%计算,所得税率为25%,行业基准投资回收期为5年,企业投资者可接受的最低税后收益率为10%。

  问题:

  1.列式计算该项目的设备购置费。

  2.列式计算该项目的建设投资。

  3.列式计算该项目的固定资产原值、年折旧费和余值。

  4.列式计算项目运营期各年的调整所得税。

  问题1:

  进口设备货价(FOB)=420×6.7=2814.00(万元)

  国际运费=550×700×6.7/10000=257.95(万元)

  国外运输保险费=(2814+257.95)×3‰/(1-3‰)=9.24(万元)

  到岸价(CIF)=2814.00+257.95+9.24=3081.19(万元)

  银行财务费=2814.00×5‰=14.07(万元)

  外贸手续费=3081.19×1.5%=46.22(万元)

  关税=3081.19×22%=677.86(万元)

  进口环节增值税=(3018.19+677.86)×17%=628.33(万元)

  进口从属费=14.07+46.22+677.86+628.33=1366.48(万元)

  进口设备原价(抵岸价)=3081.19+1366.48=4447.67(万元)

  国内运杂费=4447.67×3.5%=155.67(万元)

  设备购置费=4447.67+155.67=4603.34(万元)

  问题2:

  工程费用=2500+1700+4603.34=8803.34(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8803.34×20%=1760.67(万元)

  基本预备费=(8803.34+1760.67)×5%=10564.01×5%=528.20(万元)

  价差预备费=(8803.34+1760.67+528.20)×3%=11092.21×3%=332.77(万元)

  建设投资=8803.34+1760.67+528.20+332.77=11424.98(万元)

  问题3:

  固定资产原值=11424.98-(11424.98×13%)=9939.73(万元)

  固定资产年折旧费=9939.73×(1-4%)/8=1192.77(万元)

  固定资产余值=1192.77×2+9939.73×4%=2783.13(万元)

  问题4:

  第2年的增值税=900-170-(11424.98×13%)=-755.25(万元)<0,故第2年应纳增值税额为0。

  第3年的增值税=900-170-755.25=-25.25(万元)<0,故第3年应纳增值税额为0。

  第4年的增值税=900-170-25.25=704.75(万元)

  第5年、第6年、第7年的应纳增值税=900-170=730(万元)

  第2年、第3年调整所得税=[(7500-900)-(2800-170)-1192.77-0]×25%=694.31(万元)

  第4年调整所得税=[(7500-900)-(2800-170)-1192.77-704.75×12%]×25%=673.19(万元)

  第5年、第6年、第7年的调整所得税=[(7500-900)-(2800-170)-1192.77-730.00×12%]×25%=672.41(万元)


2021年一级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题(5)


  某市政府投资的一建设工程项目,项目法人单位委托某招标代理机构采用公开招标方式代理项目施工招标,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编制了招标控制价。招标过程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1:招标信息在招标信息网上发布后,招标人考虑到该项目建设工期紧,为缩短招标时间,而改用邀请招标方式,并要求在当地承包商中选择中标人。

  事件2:资格预审时,招标代理机构审查了15个潜在投标人资格,筛选了10家单位,并向剩余5家发出了未通过资格预审的通知,为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向5家提供了合格的10家的资料,用以证明这10家相对优秀。

  事件3:招标代理机构设定招标文件出售的起止时间为3日;在出售标书时公布了招标控制价总价,同时要求投标人购买标书时候要递交投标保证金,金额按照控制价的5%标准计取。投标保证金的有效期要超过投标有效期30天。

  事件4:开标后,招标代理机构组建评标委员会,由技术专家2人、经济专家3人、招标人代表1人,该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1人组成。

  事件5:招标人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后,向其提出降价要求,双方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了书面合同,合同价比中标价降低2%。招标人在与中标人签订合同3周后,退还了未中标的其他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

  问题: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对技术复杂或者无法精确拟定技术规格的项目,招标人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招标。请简述招标做法。

  2.指出事件1中招标人行为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3.说明事件2中招标代理机构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4.指出事件3、事件4中招标代理机构行为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5.指出事件5中招标人行为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问题1:

  对技术复杂或者无法精确拟定技术规格的项目,招标人可以分两阶段进行招标。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招标人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应当在第二阶段提出。

  问题2:

  事件1中:

  (1)“招标人把招标方式改为邀请招标方式”不妥,因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当公开招标,如果项目技术复杂,工期要求比较紧,可以报请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邀请招标。(2)“要求在当地承包商中选择中标人”不妥,因招标人不得对投标人实行限制、歧视待遇。

  (3)“招标信息在招标信息网上发布”不妥,招标公告必须在指定媒介发布。

  问题3:招标人把合格的10家信息给未中标5家不妥,因为投标人和潜在投标人的信息要保密。

  问题4:

  事件3中:

  (1)“招标文件出售的起止时间为3日”不妥,因招标文件自出售之日起至停止出售之日至不得少于5日。

  (2)公布招标控制价总价不妥,应该公布控制价分项组成和总价

  (3)递交投标保证金时间不妥,应当在递交投标书时或投标截止时间之前递交投标保证金。

  (4)投标保证金计算金额不妥。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5)要求投标保证金有效期比投标有效期长30天不妥,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与投标有效期一致。

  事件4中:

  (1)“开标后组建评标委员会”不妥,因评标委员会应于开标前组建。

  (2)“招标代理机构组建了评标委员会”不妥,因评标委员会应由招标人负责组建。

  (3)评标委员会人员组成不妥,“该项目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1人”不妥,因项目主管部门的人员不得担任监管项目的评委。

  问题5:

  事件5中:

  (1)“向其提出降价要求”不妥,因为法规规定:确定中标人后,不得就报价、工期等实质性内容进行谈判。

  (2)“双方经多次谈判,签订了书面合同,合同价比中标价降低2%”不妥,因为法规规定:中标通知书发出后的30日内,招标人与中标人依据招标文件与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签订合同,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

  (3)“招标人在与中标人签订合同3周后,退还了未中标的其他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不妥,因为法规规定:招标人与中标人签订合同后5日内,应当向中标人和未中标的投标人退还投标保证金及银行同期存款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