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考试网 > 高中作文 > 频道地图 > 最新信息 > 正文

高三读后感作文1500字两篇

时间:2019-04-22 09:31:09
来源:网络整合


《科学的悖论》读后感1500字

 
  科学,这位赛先生,说起他来足可让鄙人滔滔不绝三天。
  赛先生,他时而沉默寡言,又时而神经质地大笑哭闹,他们都说他是十足的怪人。
  赛先生,在众人的眼光中总是能那样的不拘小节,甚至不修边幅。听,他们又开始议论他了,“嘿,你瞧瞧他,都什么样子了,头发也不理,胡子也不刮,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原始人呢?”“可不是吗,我那天去他家,房间乱的脚都插不进了呢”。
  赛先生只是笑笑,又一头埋进那一堆器材,演算纸当中了。其实,赛先生很细心,他永远不会在那长到令人发指的数中点错一个小数点,他更不会在做标本时将属于自己的组织掉落其中。
  赛先生,在众人的眼光中总是那样冷血无情。他时不时会从笼中抓来几只白鼠,捣鼓着一堆奇怪的东西注入那小鼠体中。终了,小鼠那温顺的眸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甚至,他还会美名其曰地进行什么“医学解剖”,实在是不堪入目啊。他,仿佛丧失了应有的人性关怀。
  赛先生只是笑笑,其实,赛先生很温情。他用网络联系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用改良水稻让孩子吃上饱饭,更用疫苗拯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
  他只是笑笑,他并不想对别人的错误看法解释什么。他用行动阐明了自己那冷峻不羁外表下的温情细腻。
  《科学悖论故事》给了内向的赛先生向众人介绍自己的机会,一个温情趣味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在我们眼前。
  在那或动人心魄,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或山重水复、云遮雾障,或柳暗花明、烟消日出的故事中我认识到其实科学本来是很有趣的,而那些伟大的科学巨匠本来也是有血有肉的,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也有“七情六欲的故事”。
  “悖论”其字面意思为“荒谬的理论或自相矛盾的话”。从逻辑上看,悖论性的语句具有这样的特征: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真,那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假;反之,如果假定这个语句为假,又会推出这个语句为真。说它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真是左右为难。悖论虽然看似荒诞,但却在数学哲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可以说,悖论的研究对促进数学思想的深化发展是立过汗马功劳的。
  集合论是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最着名的是1901年的“罗素悖论”。它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集合论是隐含着逻辑矛盾的,如果把数学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将会使数学大厦从根基上产生深深的裂痕,这种裂痕甚至有可能使整座大厦倾覆。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数学基础问题的论战爆发了。
  众多赛先生以自己严谨的思维开始了一场高智商的争论。嘿,赛先生,你可真一丝不苟!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逻辑学的悖论吧。“蚂蚁与橡皮绳悖论”便就是一道让我的思维经受考验的数学性逻辑趣题。一只蚂蚁沿着一条长100米的橡皮绳以每秒1厘米的匀速由一端向另一端爬行。每过1秒钟,橡皮绳就拉长100米,比如10秒后,橡皮绳就伸长为1000米了。当然,这个问题是纯数学化的,既假定橡皮绳可任意拉长,并且拉伸是均匀的。蚂蚁也会不知疲倦地一直往前爬,在绳子均匀拉长时,蚂蚁的位置理所当然地相应均匀向前挪动。现在要问,如此下去,蚂蚁能否最终爬到橡皮绳的另一端?当然,如果按照数学逻辑,蚂蚁爬行的那点可怜的路程远远赶不上橡皮绳成万倍的不断拉长,不应是离终点越来越远吗!但是千真万确,蚂蚁爬到了终点,这真是太奇怪了!赛先生,你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论“集合论悖论”还是“逻辑悖论”都是那样趣味无穷。赛先生,你可真是神奇!
  谢谢一位位科学家的努力与智慧集成了这本《科学悖论故事》;
  谢谢《科学悖论故事》,让我跟深入的了解这位赛先生;
  谢谢赛先生这位可亲可敬的朋友、长者。
  谢谢你,赛先生,我会永远爱着你,去追寻你的脚步,去探求更加广阔的未知世界……


《冰上的梦》读后感1500字

 
  《冰下的梦》写的是南极冰下神秘世界的故事,主人公依然是《波》中的军科社记者张长弓。但故事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文学都比《波》更胜一筹,其科幻构思也更为丰富宽广。无论从文学性还是“科幻性”来说,都“更上一层楼”。王晓达的“科幻观”认为,科幻小说是宣扬“科学技术发展变化无穷、威力无穷,以及幻想的科技发展变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波》主要是展示了“科技发展变化无穷、威力无穷”。王晓达曾说过,写《波》的初衷是无奈的班主任对不想读书的学生进行“劝学”,而《冰下的梦》不仅展示了“科技发展变化无穷、威力无穷”还更多的关注了“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显然扩延了《波》的“劝学”作用而具有更大的社会、现实意义。有一位刚升入中学的学生,把读了《冰下的梦》写的“读后感”送给王晓达看,令他大吃一惊。原以为中、小学生读科幻,大部分都只是对“发展、变化和威力”感兴趣,如“变形金刚”、“阿童木飞天”、“太空怪兽”等等,而对于“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似乎难以理解。不料这位初一学生竟然写道:“我很喜欢王晓达的科幻小说,科学幻想新奇,故事逻辑性强,而且告诉了我很多知识和道理。这次暑假读了《冰下的梦》,使我想得很多。
  《冰下的梦》在故事结构上,运用的文学技巧比《波》更为成熟。《波》采用了“抽丝剥茧”层次递进,一步步设置悬念展开情节,虽然起伏曲折而“引人入胜”,但故事线索比较单纯,作为短篇小说是完全可以的。用音乐欣赏来比拟,《波》是一首优美的科幻咏叹调,而《冰下的梦》更像华丽的交响诗。篇幅较长的《冰下的梦》,作者除了继承《波》的成功经验“抽丝剥茧”逐步展开外,还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和故事套故事来设置悬念、营造氛围,把故事情节在跳跃的时空和更为宽阔的场景中展开,使读者开卷阅读就欲罢不能。据说,很多读者都是熬更守夜手不释卷,耽误了“好梦”而读完《冰下的梦》的。
  一开头,主人公张长弓在鼓浪屿疗养院望海兴叹,自己在南极冰岸九死一生被救,而在诉说一个多月离奇的历险经历时,却无人相信,反而被视为“精神不正常”而被遣送回国疗养……把读者的兴趣提起来了:张长弓怎么会躺在南极的冰岸?金质维纳斯雕像是怎么回事?究竟是什么不能令人相信的离奇经历?究竟他正常不正常?把一连串的疑问推出来后,再“从头说起”。在“引子”的悬念、疑问中,并没有特别的“科幻”味道。但随着张长弓支援北非联合共和国遇险,换上钛合金头盖骨……故事一步步推进,“科幻”不动声色地开始揉入情节,也为后面的“主体故事”埋下了伏笔。在南极千米冰层下现代化王国“RD中心”展开的故事,是《冰下的梦》的主体故事,也是全篇的社会意义主题所在。作者并没有正面宣讲任何观点和主张,而是通过“RD中心”中的人物--信奉尼采“超人哲学”、“希特勒主义”的雷诺长官、技术精深又情迷心窍的斯坦利总工程师、美丽的“复仇女神”维纳斯、术有专攻而唯唯喏喏、丧失“个性”的“Boys”,当然还有“双重思想”的张长弓……以及他们的错综复杂关系和活动,来展开故事表达主题。故事中的“*”、“当面告密”、“统治世界、号令天下”以及“Boys”的卑劣,无疑是现实社会的折射。作者的喜恶褒贬让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来表达,让读者自己去领悟。科幻小说关注“科技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无疑是其文学性表现的深化,《冰下的梦》在这方面有了可喜的建树。
  《冰下的梦》的语言文字,比《波》更具文学色彩,更有感染力。且看这一段:“蓝色的海洋一望无际,“风帆号”在海面耘出一道泛着白色泡沫的航迹。在有的人看来,可能单调乏味、平淡无奇,可是你仔细看看那波涛浪花,难道不比陆地上的奇花异葩更加绚丽多彩、千姿百态?你能找出象浪花那样用流畅奔放的线条勾画、用神奇变幻的色彩装铈的花朵吗?你看那充满着生气活力、永不倦怠的波涛,那么气势磅礴、顽强勇敢、宽广开阔!假如你有什么愁闷烦恼,那么我要说,‘到海上去吧!’,在大海宽厚的胸脯上,你仔细去看看浪花波涛,那么一切愁闷烦恼都会消失而换得心旷神怡。”词藻并不华丽,但丰涵感情而极具感染力。也许作者自幼的“大海情结”在《冰下的梦》中得以释解,真的船造不成,就在“科幻”中姿情缔造那“冰船”特混舰队。语言文字含情就生动,就有感染力。王晓达对大海情有独钟,所以《冰下的梦》写得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