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春末夏初,我国某粮食主产区的作物自南向北渐次变成金黄色。驾驶收割机的农机手们从安徽省中部出发,带着乡村收获的喜悦,一路向北,描绘祖国丰收的画卷。下图示意该主产区粮食作物收割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该主产区粮食作物收割方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 B. 纬度 C. 地形 D. 河流
2. 农机手们收割的粮食作物是( )
A. 水稻 B. 棉花 C. 甘蔗 D. 小麦
晋、陕、内蒙古三省区能源资源充足,而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我国将晋、陕、内蒙古能源南运的同时,充分利用铁路返程空载运力,并通过研发的“火车集装箱装卸水系统”,将南方地区优质水资源输送至北方铁路沿线城市,实现“双向运输,两地共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从晋、陕、内蒙古运往南方地区的能源资源可能是( )
A. 铁矿石 B. 煤炭 C. 金矿石 D. 木材
4. 利用铁路运输实现能源和水资源南北双向运输的主要意义有( )
①减轻南方地区铁路沿线洪涝灾害 ②缓解南方地区的能源不足
③提高北方铁路沿线居民生活质量 ④改善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在地球内力的驱动下,印度古陆漂洋过海,经历了地质历史上漫长的漂泊,终于到达现今位置。下图示意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不同时期的经纬度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示印度古陆在漂移过程中,其主体( )
A. 最初位于南半球热带 B. 从南温带漂移至北寒带
C. 漂移的速度越来越快 D. 现今已与亚欧大陆相连
6. 2亿年以来,印度古陆( )
A.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B. 呈逆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C.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东北方向运动 D. 呈顺时针旋转并向西南方向运动
2024年5月,重庆某山地景区遭遇暴雨天气,景区工作人员利用地理知识引导游客积极应对,化解潜在风险,有效保护了游客安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代表“暴雨”天气状况的符号是( )
A. B.
C.
D.
8. 景区工作人员引导游客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能有( )
①狂风暴雨时,应防范悬崖高处的碎石跌落
②电闪雷鸣时,应远离大树,防止遭到雷击
③若洪水来袭,应快速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④若泥石流发生,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3年末,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常住人口达985.3万人,其中城区人口突破500万人。科技崛起激发经济活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合肥市已跨入特大城市之列。表为合肥市2022年和2023年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 人口自然增长(万人) | 人口迁移增长(万人) | 常住人口净增量(万人) | 常住人口净增量在全国排名(位次) |
2022年 | 3.4 | 13.4 | 16.8 | 3 |
2023年 | 1.8 | 20.1 | 21.9 | 1 |
注:人口迁移增长=迁入人口数量-迁出人口数量
9. 2022年以来,合肥市人口( )
A. 自然增长速度加快 B. 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C. 迁移增长数量较多 D. 迁入以老年人为主
10. 合肥市常住人口净增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 )
A. 生态环境优良 B. 海陆运输便利
C. 就业岗位增多 D. 生活成本较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 莫桑比克大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项目,是我国参与建设的海外重点工程。该项目集成先进的超深海液化天然气技术,可开采海平面以下2000米内岩层中的天然气资源。2023年该项目持续稳产增产,不仅促进了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也拓宽了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下图示意莫桑比克天然气运往我国的某条海上运输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莫桑比克位于___________洲的东南部,其东部的莫桑比克海峡是世界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与红海—苏伊士运河相比,莫桑比克海峡通过巨型船只的能力更___________(填“强”或“弱”)。
(2)满载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的船只驶向我国,依次经过___________洋、马六甲海峡、中国___________海。
(3)简述该工程项目的建设对莫桑比克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2. 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丰富,不同区域有各具特色的优美风景。暑假,安徽省某中学研学小组对内蒙古自治区甲、乙、丙三地进行考察。下图示意内蒙古自治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及景观,图中①②③为研学小组在三个考察地拍摄的典型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发现区域差异是合理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前提。研学小组在考察时发现甲、乙、丙三地景观差异明显,照片①、照片③分别拍摄于三个考察地中的___________地、___________地。试分析造成从甲地到丙地景观变化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___
(2)发挥区域优势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研学小组发现某考察地附近草场广布,一望无际,适宜发展___________业(农业部门),该地的传统民居为___________。
(3)技术进步促进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学小组通过调查发现,乙地风力发电量冬季大于夏季,而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该地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冬夏互补的特点,稳定了区域电力供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简述乙地太阳能发电量夏季大于冬季的原因。
13. 水稻的栽培和传播缓解了古代亚洲人粮食不足的状况,成为世界耕作文明史上的重要事件。距今5000年前,我国华南地区的先民利用野生稻进行选育,培育出的栽培水稻品种向亚太地区扩散。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开发的精耕细作技术(防洪、灌溉、修筑梯田等)日趋完善,这些水稻种植技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然在水稻耕作文化圈广泛使用。下图示意水稻种植文化传播概况。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气候资源是水稻孕育演化的重要条件。野生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距今5000年前,栽培水稻扩散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世界水稻种植文化中心,该地适宜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
(2)水稻育种技术彰显了华夏人民的智慧。秦、汉时期,长江流域培育的水稻新品种传往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然后向东传入___________(国家)。与栽培水稻起源地的品种相比,这种新品种具有耐___________(填“旱”或“寒”)的特征。
(3)水稻种植在我国古代实现了因地制宜。秦、汉时期人们在平原和坡地开发了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与平原相比,坡地种植水稻更需要的精耕细作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题答案】
【答案】1. B 2. D
【3~4题答案】
【答案】3. B 4. D
【5~6题答案】
【答案】5. D 6. A
【7~8题答案】
【答案】7. B 8. A
【9~10题答案】
【答案】9. C 10.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题答案】
【答案】(1) ①. 非 ②. 强
(2) ①. 印度 ②. 南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12题答案】
【答案】(1) ①. 丙 ②. 甲 ③. 丙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上湿润气流难以抵达,甲地为大兴安岭,距离海洋较近,降水丰富,森林广布
(2) ①. 畜牧业 ②. 蒙古包
(3)乙地纬度高,夏季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白昼时间长,光照时间长;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太阳辐射较弱,白昼时间短,光照时间短,所以夏季太阳能发电高于冬季
【13题答案】
【答案】(1) ①. 热带雨林 ②.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 ①. 日本 ②. 寒
(3) ①. 修筑梯田 ②. 灌溉